2002年,经过长途跋涉,中国购买的“瓦良格”号终于抵达它的目的地,缓缓拖入大连港。从它靠泊码头开始,这艘未建成的航母周围就处于严密的监控之下,不经过允许,任何人都无法接近这艘锈迹斑斑的战舰。尽管此时媒体的报道没发生变化,仍称“这艘航母船体未来将被改建成海上赌场,重命名为‘创律’号”,但戒备森严的码头使人们对它的用途开始产生了种种猜想。
此时,“瓦良格”号已经下水超过10年,虽然仍是一艘从未使用过的在建战舰,但经过了在船厂的长期闲置和上万海里的海上拖带漂泊,全舰在外观上已显得很陈旧,内部设备也有相当的损坏。离开黑海造船厂时,“瓦良格”号离弃了所有在船厂库房中的待舾装配件,来到中国的几乎就只是一个“躯壳”。它还能在遥远的东方继续自己未完成的建造工作,重新服役吗?所有关心“瓦良格”号命运的人都心存疑虑。
然而,中国人用9年的时间给出了答案:“瓦良格”号不仅重新修整、修建,重新服役,甚至还超越了它的“大哥”——“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在每个方面表现得都更加优秀。
在“瓦良格”号抵达大连、靠泊码头的前2年,除了给舰体刷上了一层新的防锈漆,这艘航母船体的状态没发生明显变化。它既没有按新闻媒体报道的那样安装游乐设施和酒店设施,也没有像另一些人猜测的那样开始继续按照航空母舰的方案续建。
这些猜测是缺乏事实根据的。前海军装备部部长郑明在一次采访中曾说:“我们当初是准备自己研发航母的……各方面的准备工作正在进行。但是‘瓦良格’号这么大的一艘船,不利用起来,太可惜。”郑明部长所指的,是1998年前后,中国在即将获得“瓦良格”时,对这艘航母的前途所作的决策。
苏联解体之时,“瓦良格”号已完成了68%的建造工作,而在它彻底停工时,完工度约76%。按照苏联造船工业的运作流程,剩下的24%建造工作虽然还有待完成,但完成这一部分建造工作所需的原料、零部件、作战系统,绝大部分已经由遍布苏联各地的工厂制造完毕,其中大部分已经运抵船厂,暂时存放在船厂的库房中。如果中国在1992年就与乌克兰签署购买协议,那么只需要经过很短的时间和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工作,“瓦良格”号就可以服役。
由于中国第一次购舰计划的流产,使得“瓦良格”号遭受了意想不到的损失。在此后的数年中,窘迫的船厂被迫将船厂库房中绝大部分的零部件变卖,以换取资金。由于这些零部件的生产厂商也相继破产或转型,乌克兰已无法自行将“瓦良格”号建完了。
此外,由于管理的混乱,在苏联解体后,“瓦良格”号上已经安装好的设备,也遭到拆解。一些报道将这些乌克兰工人的行为描写为“在美国的指使下破坏该舰,甚至在舰体内实施了爆破”。这种说法也许有些夸张和不实,真实的情况是一些人力可以拆卸和搬运的零件被取走了,但这些偷盗行为给中国的修复工作造成了相当的困难。
图示:2003年8月拍摄于大连的“瓦良格”号航母船体旧照(图右),可见外观与当初拖来时没什么变化。请注意当时正在进行舾装的115“沈阳”号导弹驱逐舰(图左)也停泊在港内。
舰体、动力系统在海水中浸泡已达10年,一些部位出现锈蚀现象,需要对全舰做全面的检查,以确定哪些部位需要整修或替换;主机安装好,但有相当多的零件(主要是银、铂、铜等贵金属缆线和管道)被拆除;
辅机均未安装,舰上的电力缆线有相当大的部分失窃或被拆除;所有的舰载武器均未安装,舰体前部的SS-N-19“花岗岩”远程反舰导弹发射井空置,而且井盖(它也是飞行甲板的一部分)失窃,中国人购买该舰后在当地四处搜寻,也只找到了其中的几块;
航空设施均未安装,升降机也只有部分部件还呆在原来的位置上;全舰没有一点军用雷达设施。下水时安装的部分型号的雷达,在船厂闲置期间也悉数被拆除(两部民用导航雷达是中方为拖航中国而临时加装的)。
这种残缺状态意味着,中国要花费极大的精力,组织国内的科研部门、生产厂商,制造出建造“瓦良格”号所需的配件、系统,才能修复“瓦良格”号。修复“瓦良格”号所付出的努力和成本,甚至有可能超过这艘航母当初的预算造价。
在中国军方的蓝图中,建造航空母舰是一项庞大的、雄心勃勃的计划。中国人不会只满足于修复并装备这一艘航空母舰。中国希望借助修复“瓦良格”号这个机会,获得自行设计和建造航母的能力,从而为中国海军建造自己的航空母舰。
合格的舰用钢材是建造航母的基石。中国在上世纪80~90年代,在第二次航母论证计划“891工程”的推动下,就开始了相关的研究。此研究分为航母结构用钢、航母船板用钢、舰桥用钢、飞行甲板用钢等几个不一样的规格的钢材型号。其中飞行甲板用钢是航母上材质最特殊的钢材。其它几种钢材都可以从现有水面战斗舰艇的钢材衍生而来,唯独航母飞行甲板用钢,既需要高强度,又需要极度耐磨、耐腐蚀,还需要承受舰载机起降时发动机的高温侵蚀,各方面的物理性质都与普通钢材存在着明显差别。
在中国海军的航母计划中,自建航母的日程表是排在“瓦良格”号的改造之后的,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航母专用钢材的研究生产本可以晚于“瓦良格”号的服役期。但在改造工程中,一件原先未考虑到的事情使得舰用钢材的研制进度必须提前:航母升降机和导弹发射井盖的改造。
“瓦良格”号上安装了12枚SS-N-19“花岗岩”反舰导弹。这种远程超音速反舰导弹弹长近12米,导弹发射井贯穿5层甲板,占据了舰体前部很大的空间。SS-N-19反舰导弹尽管具有550千米的掠海射程,但与航母的重型攻击机作战半径相比,其攻击范围仍然有限。
今天,西方普遍的观点是:航母的设计应围绕舰载机来进行,占用航母宝贵的排水量、舰体空间来搭载远程反舰导弹,使得库兹涅佐夫级成为航母与导弹巡洋舰的混合体,是一种愚蠢的行为。中国海军也同意这种观点。
迫使中国将“瓦良格”号上的SS-N-19导弹发射井拆除的另一个原因,是该舰驶入中国时并未安装该导弹及发射系统,甲板上只有12个空洞。如要仿制生产SS-N-19导弹系统,则是一个不亚于航母改造的庞大工程,这还是在俄罗斯/乌克兰同意向中国转让导弹的技术及图纸的前提下。
正在归航中国途中的“瓦良格”号。请注意红圈处即为舱盖缺失的SS-N-19“花岗岩”反舰导弹发射井。
苏联海军“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航母的SS-N-19“花岗岩”反舰导弹发射井舱盖
既然中国决定取消“瓦良格”号上的导弹发射井,那么就必须将它封上。这绝不仅仅是找12块钢板将发射井封上即可,而是要将这一区域的飞行甲板整体切割掉,然后再重新制造一块完整的、没有瑕疵的飞行甲板,安装在原区域。这样不仅飞行甲板表面更为平滑,这一区域的飞行甲板整体强度也会得到提升。
与此同时,甲板上取消了12个开口,也代表着原先为维持甲板刚度而在其下增添的加强筋、加强梁也可以取消,仅这一项就可使飞行甲板结构减重几十吨。在这样的需求推动下,中国航母飞行甲板用钢的诞生日期大大提前了。
2005年4月26日晨,“瓦良格”号在数艘拖轮的拖曳下,进入大连造船厂第一工场在2003年改建完成的30万吨船坞。在严密遮挡的船坞内进行了一系列改装改建工程。自它出坞之后,这艘航母就开始了舰桥、飞行甲板的整修以及舰体的一些小部件、雷达和电子设备的安装。
从造船的流程分析,我们似乎能确定,2005年“瓦良格”号的入坞应是修复航母的水下部分、安装和调试推进系统、主机。在完成了这些工作之后,“瓦良格”号出坞,然后按部就班地开始做接下来的改装改建工作。
2005年8月初,“瓦良格”号重新下水,舰体刷上了灰色的中国海军战舰标准涂装,但舰岛仍为金属底漆原色。水线下的涂装从铁红色防锈漆换成了黑色的环氧沥青船底防锈漆。瓦良格号的第二次入坞与第二次下水,标志着中国海军对它的改建工程获得了重大突破。
“瓦良格”号拖回中国时,其动力系统因缺失零件太多,处于完全不可用的状态。中国没有采取仿制部分缺失零部件的方案,而是投入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重新制作“瓦良格”号的全套动力装置。中国敢于做这样的决策,是基于以下的考虑:
首先是中国获得了“瓦良格”号的全套图纸,其中也包括了动力系统的详细规格和参数,为仿制其燃油锅炉、蒸汽轮机及推进系统奠定了基础;
其次,中国获得“瓦良格”号之后,进行了充分的、仔细的测绘,对该舰尚存的部件进行了分类统计与研究。同时,中国与“瓦良格”号动力系统的制造厂商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双方不仅有业务合作历史,还有人员交流记录。
其三,中国早已接触过“瓦良格”号的动力系统实机。1999年,中国向俄罗斯订购了现代级导弹驱逐舰,该舰所采用的3.7万千瓦蒸汽动力系统与“瓦良格”号的动力系统的大型号相同,只是在一些细节存在差别,属于一个大型号之下的两个分支型别。
2009年,中国独自完成了自己装备的现代级导弹驱逐舰的大修工作。此外,中国的拆船厂还负责拆解过俄罗斯太平洋舰队报废的现代级导弹驱逐舰,拆解这些现代级驱逐舰,使中国对该舰动力系统的技术更为熟悉,甚至有可能在拆解过程中获得了一套大体完整的动力系统,用于反向测绘和仿制。
2009年4月27日,“瓦良格”号在拖船的帮助下转往大连船舶重工第三工厂的30万吨级船坞。
仿制“瓦良格”号上的动力系统还使中国的舰用蒸汽动力系统获得了相当多的专门技术和制造经验,这对于中国研制后续型号的舰用蒸汽动力系统有相当大的益处。其中有参考意义的专门技术包括:燃油多点喷射设计、增压进气设计和进气增压-加温一体设备、全新的水管设计的具体方案、新的蒸汽涡轮设计的具体方案等。
从全球范围来看,当今各国已很少研发舰用蒸汽动力系统,因此“瓦良格”号的动力系统几乎是世界范围内最后研制的一款舰用蒸汽动力系统,对中国来说具有非常好的参考价值,尤其是未来中国航母的核动力系统,也可在蒸汽涡轮的设计方面借鉴“瓦良格”号上的相关组件。
在推进系统方面,由于“瓦良格”号带着完整的主轴和螺旋桨来到中国,因此中国方面能不对“瓦良格”号的推进系统做大的手术。但从俄罗斯来看,库兹涅佐夫级航母的推进系统或许存在着一些隐患,并在“库兹涅佐夫”号上显现过。
这个隐患在1992年西方就曾注意到。当时,“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正在黑海进行最后的试航,而乌克兰和俄罗斯正为黑海舰队的归属吵得不可开交。该舰在未完成全部试航的时候,便听从俄罗斯海军的秘密调遣令,突然离开黑海北上,加入北方舰队。北约的侦察机在跟踪“库兹涅佐夫”号的试航,发现该舰在试航中末进行苏/俄海军新舰必做的极速测试。
图示:航行中的俄罗斯海军“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航母。一直受困于动力系统的问题,该舰的作战能力打了一定的折扣。没办法保证正常的战斗部署。
库兹涅佐夫级航母的设计航速为29节,按照苏联舰船设计师的风格,这个航速是留有很大余量的,设计航速29节的苏联舰艇,试航中一般都能跑出32节的航速,正式服役后也常常能够以超出原有设计航速的速度航行。
但“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在抵达俄罗斯北方舰队之后,其最高航行速度从未超过24节。即便是在2009年,俄海军举行大规模海上演习、需要该舰全速逆风航行以放飞舰载机的时候,北约侦察机发现此时该舰仍只能以20节左右的速度爬行。
由此现象推测,“库兹涅佐夫”号的动力系统或推进系统有几率存在一些问题。如果是原设计上的一些缺陷,那么就需要中国人自己分析问题,从中找到缺陷所在,并独立修复它们。
在入坞修整之后,“瓦良格”号停靠舾装码头,开始了历时5年的第二次舾装期。对于未有航母建造经验的中国,“瓦良格”号的舾装工程复杂而庞大。
“瓦良格”号的舰上外设被拆卸一空,对中国的修复工程来说,既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在客观上也产生了一些意外的正面效应。尤其是在雷达与电子设备方面,原装备的缺失使中国必须为其规划一整套国产化的雷达与电子设备方案,而通过实施这一改造方案,彻底提升了这艘航母的信息化水平,使“辽宁”舰在这方面的性能从上世纪80年代的苏联顶配水平,提升到21世纪的世界水平,大大超越了它的俄罗斯“兄弟”。
“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的舰岛天线林立,同时开有许多舱口,观感略显凌乱。
作为库兹涅佐夫级的2号舰,“瓦良格”号的原设计的具体方案沿用了1号舰的大部分雷达与电子设备。舰桥上虽然不再安装巨大的“天空哨兵”相控阵雷达天线阵面,但在设计上,“瓦良格”号的舰岛尺寸仍与“库兹涅佐夫”号基本一致。桅顶仍安装有“顶盘”对空/对海搜索雷达;2部“支柱对”中程对海搜索雷达;3部“棕榈叶”导航雷达等等。
“顶盘”对空/对海搜索雷达是80年代以来苏联大中型水面舰艇较为常见的雷达。该雷达采用动目标监测(MTI)、方位机扫、俯仰频扫体制,工作频段为C波段。雷达天线是由两个一维频扫的单面阵背靠背组成,平时转速为6转/分,战时转速为12转/分,对空中大型飞行器的最大探测距离300千米,对战斗机大小的目标探测距离230千米,对低空小目标的探测距离约50千米。“顶盘”在“库兹涅佐夫”号上,它的基本功能是探测来袭的敌机、反舰导弹,以便舰上的舰空导弹系统、弹炮合一防空系统作出适当的反应。
从现代航母运用的方面出发,航母的主雷达系统不应满足于一种“对空防御与预警”性质的雷达,而应该是航母及整个航母战斗群的“战区空域管理系统”。航母的主雷达系统应具有极远的探测距离和较好的多目标解决能力,以便航母上的指挥人员管理、调度整个空域内的飞行器,并在舰载预警机的配合补盲下,完成空中战役的基础信息收集功能。
从这一方面出发,航母应装备像“库兹涅佐夫”那样的大型相控阵雷达。但苏联最终在“瓦良格”号上取消了“天空哨兵”雷达,其原因并非苏联没有认识到大型相控阵雷达对航母的巨大作用,而是“天空哨兵”雷达本身性能不能够满足苏联海军的要求。
作为苏联的第一代相控阵雷达,“天空哨兵”体积极其庞大,故障率高。由于苏联在计算机技术方面落后于美国,因此“天空哨兵”对目标识的别率较差。实战演习中,还发现该雷达的最大同时跟踪目标数也与设计数值有着差别。这些问题造成苏联海军放弃了“天空哨兵”。
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母的论证研究,是在获得“瓦良格”号之前,对于航母的结构、布置、各系统的性能早就有所规划。从目前获得的公开信息分析,中国进行的航母论证研究更多地采用了西方的观点和设计思想。在航母舰载雷达系统方面,中国于21世纪初注意到了美国的CVN21计划(即今天的福特级航空母舰)决定给航母安装远程多功能相控阵雷达。
2011年3月拍摄的“瓦良格”号。航母已渐露雏形:覆盖在上层建筑上的脚手架开始被拆除。
进一步的情报搜集和分析则揭示了美国未来航母安装相控阵雷达的目的:为航母本身提供更好的空间探测能力,有利于舰载机的作战指挥。这与苏联海军在“库兹涅佐夫”号上安装相控阵雷达的思路是不同的:苏联海军是希望用相控阵雷达来为航母的本舰防空提供便利,而不是用于战区内的舰载机作战指挥。基于这样的情报分析,中国决定在自己的航空母舰上也安装大型相控阵雷达。
在制定“瓦良格”号的改建规划时,中国自行研发的舰载主动相控阵雷达已研制成功,并在2004年安装到了2艘新建的052C型导弹驱逐舰上。这款舰载相控阵雷达拥有近似于美国SPY-1相控阵雷达的探测能力和目标跟踪能力,舰上的作战系统也参照“宙斯盾”系统的标准而设计,具备极高的设计指标。由于已定型的这款雷达各方面性能均达到了海军的要求,因而中国决定,以该型雷达为基础,推出航母舰载型,用于“瓦良格”号的改装。
除相控阵雷达外,“瓦良格”号原先的其它雷达系统也悉数被更换为中国制造的雷达系统。该舰桅杆顶部装有一部对空搜索雷达,大多数都用在低空掠海目标的探测,这部雷达主要为航母上的近防火炮系统、近程舰空导弹服务,为航母提供对掠海反舰导弹的预警。防空系统的火控雷达也安装在舰岛上,前后各一部,用于目标引导与跟踪。
在舰岛后部,安装有一套中国制造的着舰引导雷达,从外观看该雷达与美国海军装备的AN/SPN-46雷达相似,可能功能与主要性能也大同小异。舰桥上林立的通信天线、电子战天线,也大多可在中国海军其它的水面舰艇上找到原型。
作为航母战斗群的核心,航母同时还应具备强大的通信和指挥能力。“瓦良格”号在改造中,安装了数十部各种频段的电台,为此在航母飞行甲板边缘安装了两列可放平的独立电台天线,以减少这些电台同时开机时彼此的电磁干扰。
入役后的“辽宁”舰舰岛特写。其四面弧形相控阵雷达罩是其区别于“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的最显著特征。
中国的这一改装也证明了,“辽宁”舰并非只是一艘训练舰,它是一艘具备完全战斗力的6万吨舰队航母。尽管它作为中国的第一艘航母,在今后大部分时间内将用于中国航母舰员和飞行员的训练,但正如中国前海军装备部部长郑明所说,在国家需要时,“辽宁”舰也可完全投入作战。
以今天的标准衡量,库兹涅佐夫级航母上安装的舰空导弹系统已经落后。“短剑”导弹虽然有超过20千米的最大静射程和12千米的有效拦截射程,但该导弹制导和控制管理系统较为落后,对掠海飞行目标的拦截较为困难,尤其是其最小拦截高度为50米,已经低于现代最新的掠海反舰导弹飞行高度。“栗树”导弹最小拦截高度为25米,虽然比“短剑”有明显改善,但仍不能完全令人满意。
而两种舰空导弹共同的问题,是易受干扰,在敌方主动电子对抗时或是海况恶劣时命中率偏低。AK630近防炮在“库兹涅佐夫”号上采取独立安装与弹炮合一式安装混合布局,该炮弹道性能优于美国“密集阵”近防炮,但火控系统较为原始,不利于近战快速反应。
2010年,媒体披露的照片显示,中国在“瓦良格”号上安装了3部18联装FL-3000N舰空导弹发射装置。FL-3000N是中国在借鉴了“拉姆”一些公开的设计原理基础上,利用中国自己的研发技术而成的。借鉴的设计思想包括:小尺寸的弹体、大数量导弹多管联装、滚转弹体飞行控制等。
但在具体的导弹部件——高能推进剂和小尺寸发动机、制导系统、联装发射系统等方面,具体的技术细节均由中国人独立研制完成。导弹最大静射程15千米,对海最大拦截距离9千米,属于近程防空导弹范畴。
该导弹的优点是对低空掠海目标有着极高的命中率,滚转弹体飞行控制模式使得导弹在调整方向时航迹波动极小,即便在掠海10米处调整导弹姿态,也不会因为航迹波动而意外扎入海中。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FL-3000N可以拦截当今飞行高度最低的反舰导弹。
11管30毫米(“1130”)近防炮是中国在7管30毫米近防炮基础上修改而来的高射速近防炮系统。通过将炮管数增加到11管,该炮的射速有明显增长,根据公开的报道,该炮的射速已达到“每分钟万发”水平,高射速使得该炮的射弹密度增加,可有效拦截超音速反舰导弹,在对亚音速反舰导弹进行拦截时,也有更大的毁伤概率。
此外,1130近防炮的雷达、火控系统衍生自7管近防炮,其结构、形制以及系统性能在世界同类武器中处于领先水平,优于苏联的“喀什坦”弹炮合一系统和AK630近防炮。
中国改建“辽宁”舰只安装了3套1130近防炮是个非常明智的决策,在非常大程度上减轻航母舰载武器系统所占的空间和重量的同时,航母对近程低空小目标的拦截能力却有大幅度增长。
2008年12月出现在网络上的照片则显示,“瓦良格”号舰首的SSN-19“花岗岩”远程反舰导弹垂直发射系统被拆除,此处空出的巨大空间,也引发了人们的多种猜测。
有一种猜测认为,原先导弹垂直发射系统的空间将被用于增加机库面积。但考察舰内舱室布置就发现这不可能。“瓦良格”号的机库前端并不与导弹垂直发射系统紧靠,两者之间还隔着数个舱室。即便将垂直发射系统挪走,两者也无法打通。实际上,该空间最大有可能用于扩大舰上的补给品携带量和居住空间,其下部可改为燃油舱和淡水舱,上部可改为水兵的居住舱室、生活设施。
由于原垂直发射系统的空间相当巨大,因此这种简单的改动就可使航母的燃油携带量增加数百吨。如用于装载动力系统燃料,将使航母续航力增加10%左右。如用于装载航空燃料,可使航母舰载机在高密度作战环境下,燃油储备多坚持2天。
2009年4月,“瓦良格”号第二次入坞整修,主要工作是改造舰岛。当年5月,人们发现该舰舷侧原先“瓦良格”的舰名已被铲去,舰首的苏联海军航空兵徽章也被拆除。9月,舰岛出现脚手架,随后开始安装相控阵雷达基座。
2010年3月19日,第二次出船坞时,人们发现舰上又有了不少变化:飞行甲板上出现了新的起倒式护栏;舰岛正中心的舷窗被封闭,而航海舰桥的舷窗经改造扩大,改善了视野。显然由于新型国产雷达的安装,舰岛舱室的功能也做了调整。舰体的舱室改为全封闭设计,原有的舷窗全部取消。
这意味着“瓦良格”号在中国人手里已成了一艘100%的全封闭三防战舰,舰内所有舱室在战时都可与外界空气完全隔绝,仅通过空气过滤系统来进行空气交流。
2010年5月30日,有军事爱好者观察到“瓦良格”号的烟囱开始冒出轻烟,据此分析,该舰的锅炉已开始点火吹管。7月,辅机排气口也冒出轻烟,显示辅机机组也已运转成功。12月24日,制冷机和动力舱蒸汽发电机组启动运转成功,低频段雷达信号干扰机安装好。
“瓦良格”号主桅顶端安装的对空/对海警戒雷达天线开始运转,烟囱也冒出缕缕烟尘,表明主机也正在运行。
与此同时,“瓦良格”号的甲板也在进行紧锣密鼓的改造,拦阻装置、光学助降装置相继安装完毕,甲板也重新进行了划线。而舰体边缘的数十根电台天线月,“瓦良格”号原先封得严严实实的前相控阵雷达基座揭开了幕布。5月11日,后基座也安装上了相控阵雷达。此时,“瓦良格”号的主要设施都已就绪:崭新的舰体;布满雷达、电子战天线的新舰岛;重新绘制的飞行甲板;齐全的航空设施;完整的舰载防空系统、干扰系统,均全部就位。
2011年7月,为“瓦良格”号的试航而准备的88舰“徐霞客”号现身大连,停靠在“瓦良格”号边上。中国第一艘航母的试航即将开始……
“瓦良格”/“辽宁”舰作为一艘航空训练舰在中国海军中服役,不仅仅作为歼-15的起降训练平台,还把它所有的系统全部修复了,以便进行全系统的训练。
从“瓦良格”号抵达中国到“辽宁”舰出海试航,历时9年。如从这艘大船入坞改建开始计算,也有6年,工程周期似乎不算短。但这是中国第一次接触航空母舰,而且第一次就要对一艘满载排水量超过6万吨的航母进行彻底的修复和改建,因此6年的工程周期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改建工程的第一个高潮,是2005年“瓦良格”号入船坞进行动力和推进系统的修复,仅仅历时5个月。“辽宁”舰的动力系统包括8台锅炉、4部蒸汽轮机、4根主轴、4部螺旋桨和2个大尺寸舵面,这些部件的全面修复工作也只有以中国人的效率,才能在5个月之内完成。
在出船坞之后,中国对“瓦良格”号的修复进入第二阶段,即开始慢慢地修复其它舱室、舰面设备和舰岛。中国对“瓦良格”号的修复工程量已接近新建一艘航母,不仅周期较长,费用同样不菲。但是,通过修复“瓦良格”号,中国几乎获得了自行建造航空母舰的能力,所剩的未“考验”的工作,仅仅是在船台上构建航母分段并合拢。从这个方面看,中国在“瓦良格”号的改建工程中的每一分投入,日后都将获得成倍的回报。
任命李清为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任命沈江为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宗教侨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外机冲闯我领海线战机警告驱离 空军航空兵某旅 张占方:就是当时外机低空飞过来的,不是特别守规矩,近乎垂直90度,冲闯我们的领海线。“来了,它过来了上去拦它!
据新华社,泰国7月1日宣布,受理有关调查总理佩通坦是不是真的存在违宪行为的请愿书,并决定暂停佩通坦行使总理职权。资料图(图片来自:新华社)佩通坦2024年8月当选新一任泰国总理。她是泰国前总理他信的小女儿,是继他信妹妹英拉之后泰国历史上第二位女总理,也是泰国最年轻的总理。
我国海军双航母编队位远海大洋实战化训练,外军舰机多次抵近侦察、跟踪,我编队全程保持随时反应的作战状态,舰载机多次“战斗起飞”。(编辑:辛乐)
成都一公司把泳池爆改成办公室, 员工在1.55米深泳池工位上班两月(封面新闻)
来源:【贵州广播电视台-动静新闻】6月24号以来,榕江县遭遇超50年一遇特大洪水。年年有雨,为何今年成灾?大洪水从何而来?我们用三分钟来分析。地处贵州东南部的榕江县,位于珠江、长江两大水系分水岭,榕江县城建立在都柳江、寨蒿河、平永河三江汇聚之处,形成天然“洪水走廊”。
2022年5月辽宁舰航母编队执行远海任务外军两个航母编队同时向东、南两个方向频繁派出舰机跟踪监视面对外军的严重挑衅歼-15挂弹起飞歼-15死死咬住外军机从高度8000米一直缠斗至2000米最终外军机被成功驱离 海军舰载航空兵某部 张敏:归航途中,看到座舱外辽阔的深海大洋,这就是我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原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曹兴信涉嫌受贿一案,由国家监察委员会调查终结,经最高人民检察院依法指定,由山东省滨州市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
任命李清为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任命沈江为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宗教侨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近日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公布第二批全国县级优质农民田间学校名单金堂县乡村振兴农民田间学校脱颖而出成为全县首个获此国家级荣誉的农民田间学校为乡村振兴注入全新活力这所田间学校由转龙镇牵头发起,联动8个县级部门、高校、企业及社会组织一同搭建,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开放性乡村振兴人才培育基地。